专题-张存浩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张存浩、程开甲获2013国家最高科技奖

【辽宁日报】科学报国 无尽无悔——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存浩
www.zch.dicp.ac.cn    发布时间:2014-02-21 09:22栏目类别:媒体报道

记者 杨丽娟 1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存浩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大红的获奖证书。

为祖国科技事业奋斗60余年,86岁高龄的张存浩凭借在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等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赢得了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

急国家所需,人生多次“转行”

1950年,22岁的张存浩放弃在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拒绝了国外多家单位给予的丰厚待遇,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国。次年春天,张存浩来到大连化物所,正式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60多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把它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他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为了满足国家的需求。

上世纪50年代,国家石油紧缺的形势十分严峻。为解决国家急需,张存浩接受时任所长张大煜交派的任务,积极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

60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迅速发展前沿技术,张存浩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制。

70年代,化学激光成为国家战略需要的前沿课题,此后的20多年间,张存浩的科研主要集中在激光领域。这次转行对张存浩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 ”张存浩回忆当年情景时说,“主要是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样样都缺,光谱仪、示波器什么都没有。 ”而这项工作又需要集成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当时的中国科技水平和科研条件来搞这项研究难度可想而知。

最终,张存浩率领团队开展了我国第一个重要的化学激光体系的研究,解决了化学激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为我国化学激光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张存浩开拓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方向,于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研制化学激光的同时,张存浩还十分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开创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作为“任务带学科”的典范,张存浩在开创我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并取得多项杰出成果的同时,还推动我国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创建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回首60年的科研路,张存浩从未对自己多次“转行”感到遗憾:“从青年时代起,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国。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

开辟畅通路,让人才脱颖而出

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科技栋梁。张存浩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青年人才。

解金春是张存浩的学生,至今他还对获得首届吴健雄物理奖的那篇论文念念不忘:“作为导师,论文发表时张先生排在第一位是理所当然的,但张先生却排我为第一完成人,把自己排在最后。 ”

为了让年轻人收获成功与自信尽快成长,无论是担任课题组长还是室主任,张存浩提出的许多科学理论和思想在取得成果和获得重大奖励时,他总是把最大的功劳归于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和合作者。

张存浩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以此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

1986年到1990年,张存浩担任大连化物所所长,开始 “科研管理一肩挑”。在领导的岗位上,他致力引进并培养一大批杰出的青年人才,对于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他敢于大胆提拔并委以重任,竭力为其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朱清时、桑凤亭、杨学明……如今,他的团队中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生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为大连化物所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91年到1999年,张存浩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当时,中国的科技投入还比较少,国内和刚回国不久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缺乏基本的科研条件和研究经费,科研工作常常因此而受到影响,这期间张存浩竭尽全力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曾感激地说:“张存浩先生对我们的坚决支持,时时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回国一年多时间内,就和同事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为了通过基础研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担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张存浩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培养青年人才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他倡议设立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目前已资助了3000多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其中近200位获得资助的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科技研究领域中的将帅型人才。这项措施的实施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科技领军人才的基础。

追梦不停步,报国精神薪火相传

尽管已经86岁高龄,但张存浩仍活跃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每天早上7点起床读报之后,张存浩都会先给大连化物所打个电话,详细询问课题的进展情况,然后再给试验场打电话询问激光实验的进展。随后,他会上网查阅国外的科技进展情况,批阅学生的文章。

令张存浩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他的强国富民、科学报国追求,在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身上得以传承和延续。

世界领先的煤经甲醇制烯烃技术,就是几代大连化物所人以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为我国“以煤代油”战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烯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基本原料,其下游的聚烯烃塑料制品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上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开始研究利用非石油资源生产烯烃的技术。当时石油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严重,但大连化物所人敏锐地意识到用煤替代石油生产烯烃的重要战略意义。面对许多人的不解和质疑,他们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与国际同步开始了“煤-甲醇-烯烃”的技术研发之路。尽管困难重重,但大连化物所始终没有中断对煤制烯烃的研究,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化推广。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国内许可19套商业装置,投产后将形成超过千万吨烯烃生产规模,这意味着我国一半以上的乙烯可以从煤转化而来,对解决当前石油短缺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过程中,大连化物所积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近5年共承担辽宁省项目34项、大连市项目13项,获17项省科技奖励,在我省转移转化项目168项。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大连化物所发挥科研国家队的作用,努力为创新驱动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依托多年积累的学科优势和创新能力,大连化物所凝练出“一三五”战略规划的科研方向。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告诉记者:“我们将集全所之力,稳步推进‘一三五’战略,并始终保持上升态势,实现建设一流研究所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epaper.lnd.com.cn/lnrb/20140209/index.htm

Copyright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